HOME >脊椎專區 >其他 >脈衝高頻熱凝療法

脈衝高頻熱凝療法

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,國人的平均壽命逐年增加,高齡化社會已經來到,因此一些典型的、慢性的疾病治療方式正逐漸發展,重視。其中,最常見的是對疼痛的控制。

傳統疼痛控制的方法很多,像藥物治療、麻醉注射、復健治療、手術治療…等,如何能在最少的副作用下有效舒解病人痛苦,一直是醫療界努力的方向。

早期慢性疼痛診治方式,常以給藥及復健為考量,卻常苦於藥效遞減、藥物副作用及效期短等因素,致患者長期受害,甚至有轉乘精神疾病患者。脈衝高頻熱凝療法以高頻熱凝之方式,阻斷痛覺神經,立即而有效止痛,不須住院可立即返家,效期可維持數月至一年,對病患長期受痛苦的折磨,可立即的舒解。

傳統高頻熱凝療法是以一電極針,經X光或超音波影像導引下,穿入體內到達引發神經疼痛部位,再藉著神經刺激儀,確定施針部位正確,之後設定出高頻波能量釋放時間的長短及溫度的高低。而這些高頻波能量,傳導至電擊針未端,在針尖部產生電磁波磁場,選擇性地作用於痛覺神經纖維。經由分子運動,摩擦生熱,改變神經細胞膜與細胞內分子電位差,產生攝氏八十度,九十秒,持續不斷的高頻電磁波,將小神經燒壞,來進行神經阻斷。

脈衝式高頻電磁波則是以較低溫度(溫度在40~42 ℃之間),能量約20~35伏特的脈動式電磁波,改變神經細胞膜與細胞內分子電位差的變化,提高神經細胞對的反應,進而減少疼痛。因控制溫度在42℃,而不是使用高頻熱凝療法高溫(80℃)燒灼來破壞神經纖維,所以沒有失去知覺及麻痺無力的影響。

當痛覺神經在接受高頻電磁波的刺激後,產生了「長期神經抑制作用」,因此痛覺不傳進大腦,達到緩解疼痛的療效。

  1. 門診手術。
  2. 局部麻醉,當天可出院。
  3. 效果顯著,可避免長期吃藥之副作用。
  1. 病患不同意。
  2. 病患凝血功能有異常(PT-INR > 1.5 或是血小板 < 50000/mm3)。(若使用抗血小板凝結藥物可先停用一星期,若使用抗凝血劑可先停用五天)。
  3. 對於注射麻藥或顯影劑過敏。
  4. 治療位置有感染。
  5. 顱內壓升高者。
  6. 嚴重缺水者。
  7. 懷孕。
  8. 脊髓圓錐損傷者。
  1. 患者趴臥手術台或坐姿。
  2. 在X光機下定位,局部麻醉後,將套管插入治療位置。
  3. 接上儀器後,刺激感覺及運動神經,確認位置無誤。
  4. 以攝氏80度,90秒的高頻熱療法,或以脈衝式電波,以恆溫42度治療2分鐘,將進行神經阻斷。
  5. 整個手術過程約30分鐘可完成。
  1. 術後因為緊張或趴太久容易引起頭暈或患部無力,這是正常現象,休息10 ~ 30分鐘,待醫師確定狀況後可返家才離院。
  2. 若有任何不適情形(例如:疼痛、頭暈…等),務必告訴護理人員。
  3. 手術傷口紗布於當日洗澡時可以下,三天內可洗澡,但不可泡澡。
  4. 術後兩天內會感覺些許針感(與原來疼痛不同,類似微漲),此為正常現象,請放心。
  5. 術後2 ~ 3天疼痛會些許回復(有些人會持續1到2星期),一般效果會在一星期後達到最好,請於術後一星期回診確定疼痛原因。
  6. 術後務必保持正確坐、站姿,也不可以搬重物。
  7. 若有其他問題請回醫院檢查。
  8. 治療方式並無法改變脊椎病變的結構,所以無法完全取代需開刀的手術治療。
  1. 治療後疼痛。
  2. 神經或是血管損傷。
  3. 感染。
  4. 氣胸(若治療位置在胸部)。
  5. 血腫。
  1. 需為中重度、慢性疼痛且經藥物、復健治療等保守療法3個月後未改善。
  2. 單一部位首次實施前需至少施行一次影像輔助診斷性阻斷(image-guided diagnostic block),2週後倘症狀未緩解,才可施行RF。
  3. 同區域重複治療以間隔6個月以上為原則,並應附施予高頻熱凝療法後之衛教紀錄與疼痛量表,個案病情如需於3-6個月內同區域重複施行者,應另檢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或疼痛科醫師之治療評估紀錄。
  4. 一次施行一個區域,共分五個區域:腰薦椎、胸椎、頸椎、頭部、周邊神經等五大部位。同一區域內同時施行多點處置,視為單一處置申報。
  5. 特殊秏材:電燒絕緣套管,患者自費約NT 3,000 ~ 4,000 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