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脊椎專區 >脊椎疾病 >脊髓損傷

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(SCI)

世界上最有名的嚴重脊髓損傷病例,就是大銀幕上的「超人」男主角克里斯多夫·李維,1995年的一次馬術比賽失誤,讓他騎馬時摔傷,跌斷第一頸椎及脊髓,導致高位頸椎受傷,之後他喪失脖子以下全身感覺及活動能力,甚至於無法自行呼吸。以李維的上億身價,也不得不屈服於脊髓損生導致的終身癱瘓。

 

所謂「脊髓損傷」是指因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及脊髓與神經,如:交通事故、跌倒和運動傷害造成損傷,導致脊髓神經損傷,由於脊髓再生能力低、結構複雜,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喪失或癱瘓。

 

脊椎骨是骨頭相互堆疊,構成了脊柱。脊柱的脊椎骨包圍著並保護著一束主要由神經構成的脊髓。脊髓負責將大腦的訊息發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。它也會將訊息從身體各處傳達到大腦。如果脊髓受到損傷,這些訊息可能傳導就無法順利。這也意味著脊髓受傷位置愈高位(愈靠近頸椎),症狀就會愈嚴重

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粗發生率(crude incidence rate),各國報告約12.1~57.8/百萬人年。臺灣的脊髓損傷調查最早發表於1985年,每百萬人的發生率為14.6/百萬人年;1992-1996的全國登錄研究則顯示發生率為18.8/百萬人年。

通常是由於巨大的外力,如車禍、墜落、重物壓傷、運動傷害等,使脊柱移位或骨折造成,而有些老年人發生損傷的原因是閃跌、滑跤等小傷害。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「2022脊髓損傷暨認知大調查」調查結果發現,脊損傷友逾五成發生年齡在29歲以下,近五成起因於車禍,其中超過四成是受害者且無法預防。

 

造成脊髓損傷的機轉包含過度前彎後仰和神經受壓迫(例如椎間盤突出、脊椎骨折和脊椎脫位),而有些患者已經有退化性脊椎和脊椎管狹窄(脊髓已受擠壓),則更容易因為意外事故造成脊髓損傷。

脊髓損傷後產生的症狀,依損傷部位的高低以及損傷嚴重性而有很大的差別。臨床上可分成下列幾項:

 

一、肢體麻痺:

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,約佔所有脊髓損傷患者的半數;

若傷及胸、腰髓,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。

脊髓損傷後產生的症狀,依損傷部位的高低以及損傷嚴重性而有很大的差別。臨床上可分成下列幾項:

 

一、肢體麻痺:

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,約佔所有脊髓損傷患者的半數;

若傷及胸、腰髓,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。

     

   如右圖片來源:社團法人彰化縣脊髓損傷重建協會。

 

二、自主神經失調:

因為人體的脊髓神經掌管部分的自主神經功能(包括心跳、血壓、排汗、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)。所以脊髓損傷常會造成大小便失禁、體位性低血壓以及性功能失常等。

脊髓受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初步分成「完全損傷」和「不完全損傷」。

•「完全損傷」代表在這個位置以下的感覺及運動控制都失靈。

•「不完全損傷」可以分成很多不同型態,當不是完全都受損時,患者可以有部分的感覺,或運動控制。根據脊髓的受傷位置不同,受傷程度不同,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症狀。

有些癱瘓的病人,並不是外傷性傷害造成,而是由於腫瘤、脊血管、發炎等因素,這些脊髓疾病的表現常與外傷性脊髓損傷相似。在急診室裡,醫師會透過仔細檢查,測試並詢問與事故有關的問題來診斷脊髓損傷。但是,如果患者意識不清,則可能需要進行緊急診斷測試。這些測試可能包括:

•受傷部位X光:可顯示脊椎或脊柱的問題,如腫瘤、骨折或退化變性疾病。

•電腦斷層掃描(CT):可更仔細查觀察從X光上看到的骨異常。

•磁振造影(MRI):查看可能壓迫脊髓的椎間盤突出,血塊、其他腫塊或神經組織損傷狀況。

•神經傳導(NCV):受傷幾天後,當某些腫脹消失時,測試感知能力。

•肌電波(E.M.G. ):可正確定位所受傷的部位及神經根受損的位置。

•尿路動力學(C.M.G. ):可瞭解膀胱功能。

•體感覺及運動誘發電位(SSEP+MEP):評估神經組織之傳導性。

•肛門肌力試驗(Menometry):必要時執行,可測量肛門擴約肌功能。

脊椎神經受到創傷後,周圍神經系統其神經細胞或神經元可能可以自身修復,唯獨中樞神經系統無法再生。是否能復原,第一時間的傷勢程度就已決定了。一般而言,脊髓神經損傷治療(手術或復健)宜越早越好。治療脊髓損傷,神經受損之後大約僅有3~6個月的黃金修復期,脊髓損傷者除了在急性期給予適當的藥物配合精細的手術治療,使其損傷程度降至最低。術後配合復健,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。若脊髓損傷超過 6 個月,僅剩復健治療可幫忙

脊髓損傷於現今醫學上仍持續努力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法,目前脊髓損傷治療主要仍以手術和復健為主,以下為治療介紹:

•藥物治療: 在急性損傷八小時之內,給予病患大量的類固醇,可以讓受傷、缺氧的神經組織消腫,增加細胞存活,增進病患預後。

•手術治療: 手術減壓,或脊椎固定來穩定損傷的區域,精細的神經修補手術或許可以搶救一些沒有完全損傷的神經組織。

    •再生醫學

    • 高壓氧治療:利用氣體的物理現象來增加組織內的含氧量,可增加白血球的吞噬功能、抑制毒素分泌,並可促進血管新生,加速傷口癒合。
    • 幹細胞治療:依據文獻顯示,骨髓間質幹細胞具有多功能的分化與修復能力,在國外已有〝臨床試驗〞結果顯示,可能幫助部分患者。

    •復健治療: 復健促進修復及包括痙攣性四肢肌肉之鬆解、排尿的訓練、褥瘡防制、輪椅、拐杖、助行器的使用及職能訓練等,希望病人能夠過獨立的生活。

    •脊髓刺激療法(SCS) 神經刺激器會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刺激脊髓神經,抑制從患處傳送至腦部的疼痛訊息,減輕疼痛感。

    •科技輔具使用

    • 功能性電刺激(FES) 使用電刺激器控製手臂和腿部肌肉,使病患站立,行走,伸手和抓握
    • 機器人步態訓練 用於訓練脊髓損傷後的步行能力。
    • 電子日常生活輔助用品 透過開關或語音控制和電腦的遙控器來控制日常生活電子設備。

脊髓損傷對民眾並不陌生,不論對患者本身是一種嚴重殘障、甚至造成家庭、社會很大衝擊與經濟壓力。過去20幾年來,脊髓損傷的治療一直沒有很好突破與進展,隨著再生醫學的進步,幹細胞治療可能提供此類病人復原的契機,有機會改善症狀。但是亞太頸椎醫學會理事長高振興醫師表示,幹細胞治療未來還需大量的臨床數據、科學化療效分析、合理的收費及是否適當納入健保給付,才是病人、家屬及社會的福利。